日本电子逆势走位AI驱动新机遇传统市场隐忧难消
2025年度,日本30家主要电子零部件企业计划设备投资总额达到1.3477万亿日元,同比增长14%。这一数据表面上彰显出日本电子产业对未来发展的强烈信心,特别是在人工智能(AI)相关领域的投资激增,为产业转型注入动力。然而,深入分析这些投资背后的产业背景与国际环境,能够正常的看到这场所谓的“增长”并非没有隐忧。日本电子产业正处于传统市场增长乏力、地理政治学风险加剧和产业体系重塑的多重夹击中。此时,企业对AI及相关新兴领域的加码,既是必然选择,也是挑战重重的赌注。
过去两年,受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趋于饱和以及纯电动汽车(EV)销量增长放缓的影响,日本电子零部件需求持续低迷。2024年度,日本30家电子零部件企业整体设备投资同比减少5%,实际投资额远低于最初的1.3万亿日元预算。特别是车载零部件的去仓库存储上的压力尚未解除,智能手机零部件市场也难见起色。正如东海东京Intelligence Lab高级分析师清田凉辅所言,智能手机和纯电动汽车零部件复苏远迟于预期,导致企业延缓资本预算,资产金额的投入整体受抑。
然而,2025年度这一情况开始有所反转。受2024年投资压缩的“反弹效应”驱动,30家企业中有21家选择增添设备投资,合计投资额较2020年增加约50%。其中,村田制作所和TDK等大型厂商尤为积极。村田制作所将2025财年设备投资额提升至2700亿日元,较上年增长50%。其社长中岛规巨明确说,尽管短期内市场存在波动,但AI数据中心等领域的长期稳定增长趋势不容忽视。为实现2027财年2万亿日元营业收入目标,村田正在加大工厂土地和建筑物投资力度。
尼得科的投资提高也颇具代表性,其2025财年设备投资金额达1400亿日元,同比增长16%。尼得科重点扩产用于AI数据中心的水冷设备和发电机,这些设备对保障大型服务器群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美国数据中心的应急电源需求旺盛背景下,尼得科加快了对美国工厂的产能扩张。水冷设备方面,尼得科占据全球市场占有率首位,计划围绕泰国工厂展开产能提升。京瓷也积极布局AI相关领域,在长崎、鹿儿岛等地扩建生产AI用半导体封装陶瓷零部件的新厂房,设备投资同比增加27%,达到1800亿日元。
日本电子产业的这一投资转向,充足表现了AI及数据中心市场的强大吸引力。日本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JEITA)预测,到2029年服务器用电容器需求将达到2023年的4倍。电容器是电子电路储存和释放电流的核心零部件,而AI服务器的庞大耗电量,催生了对大容量电容器的巨大需求。村田制作所、太阳诱电等企业在电容器市场中拥有显著技术优势,成为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
然而,这场投资热潮并非无懈可击。智能手机和汽车零部件市场的持续低迷依然给部分公司能够带来巨大压力。太阳诱电2025财年设备资本预算下降28%,揖斐电投资减少36%,主要受去仓库存储上的压力和高基数投资效应影响。这种分化反映出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复杂性,短期内整体需求难以全面恢复。村田制作所和TDK发布的全球需求预测同样显示,智能手机需求接近饱和甚至有可能下降,汽车市场需求亦呈现疲软趋势。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加征一定的关税和贸易壁垒未消除的背景下,日本电子产业的全球竞争环境充满不确定性。
面对这些挑战,日本企业选择了技术革新和新兴市场双轨并进的策略。TDK计划将2025财年设备投资提高24%,达到2800亿日元,其中约60%投资聚焦电池领域,推动硅基负极材料研发。新型高能量密度电池旨在满足AI智能手机及其他高耗能设备的需求,这不仅是应对智能手机销量触顶的创新举措,也是对未来智能终端多样化需求的积极布局。村田制作所同样强调小型充电电池技术的突破,回应市场对电池性能提升的迫切期望。
技术优势和投资力度的加强,无疑为日本电子零部件企业重返增长轨道提供支撑。然而,国际地理政治学局势的复杂多变,尤其是美中科技竞争加剧及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将成为这场复兴路上的最大变数。美国针对中国及相关国家的技术限制和关税措施,迫使日本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供应链配置和市场策略,平衡短期风险与中长期发展。此外,AI产业的高门槛与资本密集特征,要求企业持续投入巨额资金和研发资源,否则难以保持竞争力。
整体而言,2025年度日本电子零部件产业的设备投资提高,是其应对传统市场疲软与外部环境压力下的必然选择。AI和数据中心相关领域提供了难得的增长机会,日本企业凭借积累的技术优势和资金实力,正努力在全球新一轮技术竞赛中抢占先机。但这条路并不平坦,既要解决行业结构性矛盾,又要应对全球贸易摩擦和产业链调整风险。未来数年,日本电子产业的成败,将取决于其能否有效整合技术创新与国际战略,转危为机,开辟新的增长空间。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